2025-09-30 13:29:55来源:云酒说 阅读量:6
2025年白酒行业正处于“总量收缩、分化加剧”的深度调整期,高端消费持续萎缩,多家头部酒企面临营收增长压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瓶酒赛道以17%的复合增长率逆势突围,成为行业的“增长引擎”。
曾经,光瓶酒市场主要由浓香、清香型产品主导,而茅台台源光瓶酒的正式亮相,打破了酱香光瓶酒的“空白格局”,与早已布局的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形成“光瓶混战”态势,引发全行业对赛道重构的热烈讨论。
01从低端标签到千亿赛道
光瓶酒在中国酒水市场的现代发展,是一部从市场补充角色逐步走向舞台中央的演进史。
①萌芽期:计划经济下的“裸瓶基底”
1949年至198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白酒行业刚刚起步,酒类统购统销政策主导市场,粮食资源紧张背景下,光瓶酒因省去包装成本、降低流通损耗成为主流形态。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选出的八大名酒均以裸瓶亮相,山西玻汾、红星二锅头等早期品牌应运而生,仅作为基础饮酒补给存在。
②大众普及期:低价扩张中的“低端困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盒装酒凭借精美包装成为礼品与宴请市场的主角。光瓶酒也开启了首轮规模化扩张、迎来自己的第一波热潮,但因消费场景局限于农村自饮、小餐馆佐餐,被挤压至低价位区间。
东北酒与川酒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主力。代表为老村长和牛栏山,前者依托粮食成本优势下沉乡镇农村市场;后者通过“亲民定价+广泛铺货”构建全国渠道网络,在2010年销售额达到17亿。郎酒、劲酒也凭借特色口感和定位打开了一定市场,吸引了一批忠实消费者,但后续发展逐渐趋于平稳。
这一时期,光瓶酒在行业内部普遍被视为低端产品,打上了“低端低质”的标签。对多数的酒企来说更多是作为满足基本流通需求和产品线的补充品类,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名酒企中也只有泸州老窖、汾酒等早期以光瓶酒发家的有比较稳定的市场。
③转型突破期:去低端化的“觉醒起步”
2012年后,“八项规定”出台成为光瓶酒行业的拐点。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消费升级与居民品牌意识崛起,光瓶酒不再等同于低价酒——“去低端化”成为核心趋势,呈现出新锐品牌与传统名酒协同发力的发展格局。
传统品牌中,牛栏山、老村长持续巩固大众市场份额,汾酒则率先推动玻汾升级,终端价突破50元价格带,以“纯粮固态酿造”为卖点打响名酒高线光瓶第一枪。
新锐品牌则成为品类“破局者”,小瓶酒江小白以“小聚小饮”场景定位俘获年轻群体,2019年就把销售额做到了30亿元;光良酒用“数据化品质表达”为卖点,在5年里实现了4亿瓶销量。
这是白酒行业掀起的第二波“光瓶热”,行业对这一品类的关注度也从“放养”转向“试探”,不少名酒企已经开始重点布局光瓶酒。例如五粮液在2013年就推出尖庄系列光瓶酒,该系列产品以性价比高、品质稳定为特点,逐渐成为五粮液在光瓶酒市场的主力产品。
面对热潮,泸州老窖也对其光瓶酒产品进行升级,推出高光系列,尝试拓展高端光瓶酒市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光瓶酒开始快速发展。
④千亿爆发期:格局重塑,品质竞逐
2021年以来,经过特殊时期,消费观念更趋务实,推动了“质价比”需求的爆发。与此同时,2022年白酒新国标实施,加上今年“史上最严禁酒令”的出台,多重因素影响下,光瓶酒进入“品质竞逐、高线爆发”的逆袭高潮。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光瓶酒市场规模达1542亿元,2025年更有望突破2000亿元,它也成为行业的必争之地:头部酒企、区域品牌都相继发布百元光瓶、抢占市场。
至此光瓶酒彻底摆脱“低端边缘”定位,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的核心增长极。
02光瓶酒热潮争议:是战略机遇还是行业“堰塞湖”?
近两年来,随着行业深度下行,名企扎堆涌入光瓶酒赛道,造就了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这亮眼的光环之下,光瓶酒是否会成为白酒行业的“第二个堰塞湖”,也引发了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激烈争议。
支持者认为,光瓶酒能快速做到近两千亿的规模,已证明其切中了真实的市场需求。华策咨询创始人、董事长李童就指出:酒企扎堆光瓶酒的核心原因是高端酒消费收缩,企业转向大众消费寻找增长点,这是市场驱动的必然选择。
市场现象也支撑了这一判断。头部酒企中,五粮液、泸州老窖早已布局并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区域酒企如仰韶、今世缘也推出了相应产品。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江小白也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和迭代酿酒工艺,储备老酒提升品质,近来在消费端也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评价。
陕西太白酒业第一责任人兼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建华表示:“现在大家对过度包装都很反感,光瓶酒顺应了眼下消费者追求简约的消费观念。”
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争议的焦点在于,尽管规模高达两千亿,但光瓶酒仍不到整个白酒市场的15%,仍处于细分定位。且赛道内品类繁多,竞争已呈白热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直言警示,名企扎堆做低价光瓶酒,导致利润微薄、内卷严重,可能加速一部分中小酒企的淘汰。黑格咨询集团董事长徐伟则以“光瓶酒很热,做光瓶很冷”来形容当下的矛盾现状,指出其实际利润差、投入大,对运营团队要求极高。
北京正一堂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杨光更是明确点出,高线光瓶酒对多数企业而言可能是一个“战略陷阱”,而非机会。
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帮助企业在调整周期生存下来,就是好猫。
光瓶酒虽有争议,但在当下高端受阻、消费趋俭的环境下,年轻人和大众正用钱包为其投票,它更像是行业下行期的“务实选择”。光瓶酒未必能成为行业的长期增长引擎,但对面临生存压力的酒企而言,只要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它就是一个值得抓住的生存之道。